目前分類:佛學 (4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簡論部份大乘佛學之盲點,以禪宗、華嚴宗為主。

心經的「心」梵文原文為hrdaya,即為核心、心臟、重點之意,其並非八識之中「心(阿賴耶識)、意(末那識)、識(意識)」的心,即非阿賴耶識,更非如來藏,更不論真如。是故心經很單純的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核心,即大般若經的精要核心。其思想脈絡為觀世間法為空性,空性中無五蘊(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),無六根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),無六塵(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),無十八界,無十二因緣(無明、行、識、名色、六入、觸、受、愛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),出世間法亦為空性,亦無四聖諦(苦、集、滅、道),無智亦無得能所雙泯。為一條明顯的方程式,而這道方程式是用來解釋大般若經的。

若是從歷史的角度來看,印度本土誕生兩套系統,用來解釋一切的佛法,即中觀與瑜伽,其代表論書為中論與瑜伽師地論,前者以遣下手,後者以立下手,兩者殊途而同歸。皆是以緣起法析空,以兩個不同角度來解釋與展開原始佛教的三法印,即諸行為常,諸法無我,涅槃寂靜,只要佛法中任何理論與此有所衝突,即非佛法。

但漢傳大乘佛教中,以大乘起信論為主,而這部論書的來源是充滿疑惑的,學術上有相當程度的疑偽問題。再者,於印度本土的思想史中,並沒有完整起信論思想體系產生,亦無原版梵文。若從佛理上來論,起信論的思想最異於原始佛法的,是其立了一個「心」(所言法者謂眾生心,是心即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),用這個心來解釋一切及全宇宙的生住易滅,此一真常心即違反了原始佛法的諸行無常,諸法無我。

後期大乘思想的如來藏緣起論,最完整的為楞伽經的思想體系,即:『佛告大慧:我說如來藏,不同外道所說之我。大慧!有時說空、無相、無願、如、實際、法性、法身、涅槃…如是等句說如來藏已,如來應供等正覺,為斷愚夫畏無我句故,說離妄想無所有境如來藏門。…開引計我諸外道故』。楞伽經中白紙黑字表明,如來藏只是方便說,為「開引計我諸外道故」。而中國的宗派如禪宗、天台宗、華嚴宗及印度後期誕生的密宗,都站在這個危險的界線上,將如來藏視為最究竟的義理。在如來藏緣起論上,立一個心為宇宙本體,並為它糊上一層空性的色彩。其所立的心即心體真如,禪宗所說的自性,華嚴與禪宗所說的一心,在這些宗派的理論上,這個心是宇宙永恆不變的主體,可以隨所受熏隨所因緣而改變。並稱其本體不生不滅(心真如門),與生生滅滅合和(心生滅門),其不生不滅與生生滅滅非一非異,即華嚴及起信論定義下的如來藏與阿賴耶識。基於此一理論,這些宗派的解脫方程式與印度佛學大相徑庭,為一歸本還元的法門,如華嚴的妄盡還原觀,如後期禪宗的何其自性本自具足,密宗的觀眾生原本是佛一樣,完全違反原始佛教的想思脈絡,雖從果地來看其理正確,但據我的觀察與研究,走這條路的人幾乎沒有一個成功的。因為其會面臨一個非常重大的關卡,即六祖所言的:『五八六七果因轉, 但用名言無實性,. 若於轉處不留情, 繁興永處那伽定。』

摩訶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『有情來下種,因地果還生。無情亦無種,無性亦無生。』


這是五祖弘忍大師夜半三更,暗傳慧能金剛經後所頌的偈子,直示佛法頓教究竟無生之義。而這一段歷史因緣即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慧能與神秀之間的故事,故事源於唯一誕生在中文世界的佛經--「六祖壇經」。

文章標籤

摩訶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

我有明珠一顆,久被塵勞關鎖。

今朝塵盡光生,照破山河萬朵。

 

這是大宋柴陵郁禪師的開悟詩,其理眾說分云,是故本人亦葛滕一回:

 

文章標籤

摩訶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學佛過程中有些特別值得玩味,個人覺的宗鏡錄引證章即是,如下:

宗鏡錄卷第九十九
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
  夫製論釋經。傍申佛意。或法身大士。垂迹闡助化之門。或得旨高人。依教弘法
施之道。乃至義疏章鈔。銘訣讚序等。與宗鏡相應者。皆當引證。是以眾生言論。悉

文章標籤

摩訶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